湖南省考行測推理,邏輯之“假設(shè)法”小竅門
湖南公務(wù)員考試行測判斷推理考點累積
很多同學(xué)在做必然性推理時,有時可能會被“樸素邏輯”這一類題目難倒。在樸素邏輯中,有這樣一類題目,讀完條件后會發(fā)現(xiàn)沒有確定信息,這時候就需要用假設(shè)法來進(jìn)行解題,但是當(dāng)要假設(shè)的時候,有些同學(xué)就會一頭霧水,不知道從哪下手,今天,湖南公務(wù)員考試網(wǎng)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個“假設(shè)法”的小竅門——從特殊條件入手,進(jìn)行假設(shè)。那什么樣的條件算是特殊條件呢,我們通過一個例題來體會一下。
例題講解,做好筆記
例1:有四個人,他們分別是小偷、強(qiáng)盜、法官、警察。第一個人說:“第二個人不是小偷。”第二個人說:“第三個是警察。”第三個人說:“第四個人不是法官。”第四個人說:“我不是警察,而且除我之外只有警察會說實話。”如果第四個人說的是實話,那么以下說法正確的是:
A.第一個人是警察,第二個人是小偷
B.第一個人是小偷,第四個人是法官
C.第三個人是警察,第四個人是法官
D.第二個人是強(qiáng)盜,第三個人是小偷
【解析】D。根據(jù)“第四個人說的是實話”可知,第四個人不是警察,并且只有第四個人和警察說實話。因此警察是特殊身份,可以從此特殊身份來進(jìn)行假設(shè),前三個人的話中涉及警察的只有第二個人,可以從他入手進(jìn)行假設(shè)。假設(shè)第二個人是警察,那么他說的是真話,此時第二個人和第三個人都是警察,不符合題意,因此第二個人說假話,所以第二個人和第三個人都不是警察,則第三個人說的話也是假話,可知第四個人是法官,那么只能第一個人說的是真話,第一個人是警察,所以第二個人不是小偷,那么第二個人是強(qiáng)盜,第三個人是小偷,選D。
通過這個題可以看出,我們是從第二個人的話入手進(jìn)行解題的,選擇從該條件入手,是因為確定的條件中說“只有警察說真話”,給我們了一個特殊的身份——“警察”,而第二個人說的話恰恰與“警察”這個特殊身份有關(guān)系,所以這樣的條件算是一類比較特殊的條件,可以從他入手進(jìn)行解題。那如果沒有這種比較特殊的身份,我們就要考慮從其他的特殊條件入手了,比如,那些提到相同對象的條件,什么意思呢?我們來看下面這道題:
例2:甲、乙、丙、丁四人的籍貫各不相同,分別是北京、上海、天津和重慶。甲說:“我是北京人。”乙說:“我是上海人。”丙說:“我是天津人。”丁說:“我不是天津人。”四個人中只有一個人的話是假的。
以下選項成立的是:
A.無論誰說假話,都能推出四個人的籍貫情況
B.丙的話假,可推出四個人的籍貫情況
C.丁的話假,可推出四個人的籍貫情況
D.乙的話假,可推出四個人的籍貫情況
【解析】D。本題丙和丁的話都涉及天津人,可從這兩個條件入手進(jìn)行解題。假設(shè)丙的話為假,根據(jù)“四個人中只有一個人的話是假的”可知甲、乙、丁的話為真,推出丙和丁都不是天津人,則沒有人的籍貫是天津,與題干要求的不符,所以丙說的是真話。同理,假設(shè)丁的話為假,根據(jù)“四個人中只有一個人的話是假的”可知,甲、乙、丙的話都為真,則甲、丙都是天津人,與題干要求的不符,所以丁說的也是真話。再結(jié)合選項,選項沒有提到甲,所以假設(shè)乙的話為假,則甲、丙、丁的話為真,推出甲是北京人,丙是天津人,丁是上海人,乙是重慶人,符合題意,故本題選D。
這個例題我們是從丙、丁的話入手的,原因是他們兩個都提到了相同的對象——“天津”,所以這兩個條件相對來說比較特殊,也就可以從他們?nèi)胧诌M(jìn)行解題。
今天通過這兩道題目來分享假設(shè)法做題的小技巧,也就是從特殊條件入手進(jìn)行解題,特殊條件可以是一個特殊的身份,也可以是高頻出現(xiàn)的對象,從這樣的特殊條件入手,往往能夠“事半功倍”。
更多行測技巧與方法掃碼獲取
技巧還沒掌握?掃碼回復(fù)“咨詢老師”
點擊分享此信息:
相關(guān)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