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湖南公務員考試時事新聞:國產電影需重拾“工匠精神”
2016年10月,全國電影總票房收入34.17億,比去年同期下降18.88%;其中國產片報收26.32億,占當月總票房的77.00%;國慶檔累計票房15.90億,比去年同期下降14.64%。由此看來,國產電影的票房出現(xiàn)了嚴重下跌。
中國電影產業(yè)已經進入黃金時代,票房破億不再是天方夜譚,而是家常便飯,但是今年十月期間的電影票房的突然下跌,這對于習慣于中國電影票房井噴式增長的人來說,有點猝不及防。此外,從2016年上映的170部國產電影的豆瓣評分中可以看出,7分以上只有11部, 3.5分以下的多達64部,72%的國產電影評分都在5分以下。人們不禁要問,國產電影為什么會遇到票房下滑和評價較低的困境?
筆者以為,國產電影遭遇“滑鐵盧”,觀眾品味的提升是一方面原因,而國產電影的質量嚴重下滑才是主觀原因。面對國內電影的繁榮市場,每個人都想進來分一杯羹,國內電影投資公司只把盈利當成最終目的,忽視電影拍攝的質量,他們認為,電影票房想要得到保證,只須請個大牌導演,重金邀請幾個當紅明星,加上鋪天蓋地的宣傳營銷即可,由于投資方、制片方將大部分資金用于聘請演員,制作華美的戲服和宣傳營銷,將少數(shù)資金用于編劇和“五毛錢特效”, 造成各種粗制濫造電影的泛濫,管中窺豹,可見一斑,國產電影的質量和口碑嚴重下降在情理之中。筆者不禁感慨,以一個如此浮躁的心態(tài)拍攝電影,怎么能拍出一部好的作品,怎么能讓觀眾買賬?
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,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。老一輩藝術家便很好地詮釋了這種精神:西游記的拍攝困難重重,資金嚴重不足,只有一臺攝像機,演員一人飾多角,常常冒著生命危險使用吊威亞,吃不飽穿不暖是常事。陳寶國為了一部戲耗時六個月準備案頭工作,為詮釋角色頂著烈日披著棉襖,化著油彩妝,最終因臉部過度浮腫而被送進醫(yī)院。正是因為“工匠精神”,才造就了西游記、湄公河大案等多部經典之作,而現(xiàn)在國產電影就欠缺這種慢工、精工出細活的“匠人精神”。
筆者以為,國產電影只有重拾工匠精神,以精益求精、認真負責的態(tài)度來做電影,將導演水準、演員演技、編輯劇情、服裝特效等方面有機的結合起來,才能提升電影質量,挽留觀眾,從而擺脫困境,贏得票房和口碑雙豐收,重新走向巔峰。
點擊分享此信息:
